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支炎、肺气肿及肺部肿瘤三种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需要进一步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患)。
病因:
● 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如香烟、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氯气、臭氧等);
● 感染因素: 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 其他因素: 免疫、年龄和气候等因素均与慢性支气管炎有关。
◆ 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1)控制感染抗菌
(2)镇咳祛痰
(3)平喘有气喘者可解痉平喘药
◆ 缓解期治疗
(1)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的吸入。
(2)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也是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内容之一。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按其发病原因肺气肿有如下几种类型:老年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灶性肺气肿、旁间隔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
病因:
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支气管阻塞以及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关。吸烟、感染和大气污染等引起细支气管炎症,管腔狭窄或阻塞。吸气时细支气管管腔扩张,空气进入肺泡;呼气时管腔缩小,空气滞留,肺泡内压不断增高,导致肺泡过度膨胀甚至破裂。细支气管周围的辐射状牵引力损失,使细支气管收缩,致管腔变狭。肺血管内膜增厚,肺泡壁血供减少,肺泡弹性减弱等,助长膨胀的肺泡破裂。在感染等情况下,体内蛋白酶活性增高。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对蛋白酶的抑制能力减弱,故更易发生肺气肿。
并发症:
● 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并发于阻塞性肺气肿者并不少见,多因胸膜下肺大疱破裂,空气泄入胸膜腔所致。若患者基础肺功能较差,气胸为张力性,即使气体量不多,临床表现也较重,必须积极抢救。
● 呼吸衰竭
阻塞性肺气肿往往呼吸功能严重受损,在某些诱因如呼吸道感染、分泌物干结阻塞、不适当氧疗、外科手术等的影响下,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可诱发呼吸衰竭。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阻塞性肺气肿伴有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时,肺泡毛细血管床破坏等,均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在心功能代偿期,并无右心衰竭表现。当呼吸系病变进一步加重,动脉血气恶化时,肺动脉压显著增高,心脏负荷加重,加上心肌缺氧和代谢障碍等因素,可诱发右心衰竭。
● 胃溃疡
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可并发胃溃疡。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 睡眠呼吸障碍
正常人睡眠中通气可以稍有降低,而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清醒时通气功能已有降低。睡眠中进一步降低,更为危险,可出现心律紊乱和肺动脉高压等。
治疗:
◆ 适当舒张支气管
◆ 根据病原菌或经验应用有效抗生素
◆ 呼吸功能锻炼
◆ 家庭氧疗
◆ 物理治疗
预防:
首先是戒烟。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做好个人劳动保护,消除及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
指发生在肺实质及肺间质的肿瘤。按其来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转移性);按其生物特性分为良性或恶性;按其组织形态可归类为上皮性肿瘤、软组织肿瘤和间皮细胞瘤。
病因:
一般认为肺肿瘤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吸烟、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电离辐射。此外,病毒的感染、真菌毒素(黄霉曲菌)、结核的瘢痕、机体免疫功能的低落、内分泌失调以及家族遗传等因素对肺部肿瘤的发生可能也起一定的综合作用。